在第一份工作中,最常被念的事情就是做一堆「不重要」的事,有的事明明可以後天再做,卻偏偏要現在做; 明明跑一趟就能解決的事,偏偏要跑兩趟; 明明一通電話就能問完的事,偏偏要打三通電話才問完,諸如此類的事不斷發生,直到快一年,此狀況才稍微好轉。

 

  Hybrid諮商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吉山勇樹在著作《每天早上5分鐘,建立你的筆記清單》中提到:「當你在做其他人指派的工作時,是否也曾經想過,自己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?讓人有心付諸行動的根本動力,就是來自於找出這項行動的目的、意義與價值。例如:為了填飽肚子,所以人要吃飯;基於和所有會議的參與者共享資訊,所以要製作會議資料;因為這種東西只能在六本木之丘買到,所以無論多遠,都要專程去買。因此,人只要沒辦法想像接下來的結果,就容易花很多時間與心力在開始動手上。而且做事時,什麼都不想的結果,也很容易與主管或客戶等委託人,產生認知落差,常常需要從頭再做一次。於是在時間不夠用的情況下,人就會陷入『忙碌』這種糟糕的狀態。」

 

  另外,吉山勇樹說:「人只要做被他人賦予具有『差遣感』的工作、指示或命令,做事時就幾乎不會有自己的想法或目標。於是,這些事情就會變成『單純只是因為被差遣所以去做』,或者『沒有確認原本的重點或目的就去做』。但是這種時候,如果回頭看它原來的重點或目的,就會發現其實不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。」然而,這都是「沒規劃好事情的輕重緩急順序」,及「不確認事情目的就去做所造成」的,這時解決方法的核心就在於「確認工作目的」及「工作先後順序」。

arrow
arrow

    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